和平区

人气指数:0 页面更新时间:2022-04-16 06:51
网站介绍

  和平区的历史写满了苦难与屈辱,也镌刻着抗争与希望。

  在明清之交,今日的和平区区域还是一片荒原。仅在南端的罗士圈子、十里码头一带沼泽地边有几户人家,百十左右人口。他们或为皇家管理果树、圈养骆驼,或在浑河摆渡、背扛货物,艰难度日。公元 17 世纪中叶,和平区北陲先后建西塔、皇寺等庙宇和永城、涌源等烧锅作坊。到 19 世纪末,中部地区开始发展,形成了七、八座村落,少则三、五户,多则二三十户。各村屋前宅后都辟有菜园。村民或躬耕宅旁,或经营作坊,或沿街叫卖,或宦家为奴。

  1840 年鸦片战争后,侵略者把这块沃土辟成“两地”。 1898 年沙皇俄国以“合办东省铁路”为名,胁迫清政府将和平区西部的 10700 余亩土地划为“铁路用地”,归其统辖。 1905 年,日俄会战于沈阳。日本无视中国主权,以接受战利品的名义,接管南满铁路,将“铁路用地”的面积扩大到 13551 亩,并更名为“南满铁路附属地”。随后向附属地大肆移民,办商行、修街道、造楼房,在中国的土地上建起“国中之国”进行疯狂的经济掠夺,为“九一八”军事入侵积聚力量。到 1930 年,“附属地”人口,已由 1907 年的 2579 人增至 42786 人,其中日本人 21433 人,到 1933 年日本人激增到 50608 人,占附属地总人口的 70% 。

  1906 年,在列强的要挟下,清朝政府又将和平区的东部“商埠地”,由各列强办工厂、开商行,输出资本,垄断市场,商埠地成了“国际市场”,吸吮着中国人民的脂膏。到 1930 年,商埠地人口已由 1908 年的 5868 人增到 60214 人,其中外国人由 690 人增至 1867 人,到 1933 年激增为 2096 人,占商埠地总人口的 15% 。

  辛亥革命后,和平区人民纷纷要求当局振兴实业。于是修建了与“奉天驿”(沈阳南站)相抗衡的辽宁总站(沈阳北站),开辟了与春日町(今太原街)相争势的南、北市场。北市场的纺纱厂、卷烟厂、烧酒厂,南市场的铁业、木业工厂的陆续创建,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兴起。这时,交通日渐发达,商业日渐繁荣,城区建设已初具规模。

  1931 年“九一八”事变后,日本帝国主义以大和民族永久占领之用心,策划“三区”。于 1938 年起建置了“大和”、“敷岛”、“朝日”区。和平区人民在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蹂躏下,过着屈辱悲惨的生活。

  在此期间,中国共产党奉天支部、满洲省委的领导机关都曾驻于和平区,领导人民进行英勇斗争。抗日战争胜利后,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曾组建和平区民主政府,而 1945 年 11 月共产党领导的军、政人员撤到市郊,国民党占据沈阳城。

  1948 年 11 月 2 日,沈阳解放,和平区人民开始了社会主义新生活。广大人民改造旧城区,建设新城区,以国营经济为主体的各种经济迅速发展,工商各业日趋兴旺,旧社会的污泥浊水被荡涤殆尽,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飞速开展。

  今天的和平区,已经成为沈阳市的政治、经济、文化、科教中心,辖 12 个街道办事处、 82 个社区,总面积 37.6 平方公里,人口 66 万人,居住着汉、回、满、蒙、朝鲜、锡伯等 29 个民族。和平区已经连续多年成为东北财政第一大区,正向着全国城市中心城区前列的目标奋进。

电子信箱:syhp@syhp.gov.cn

免责声明:
此页是<和平区>的介绍页面,并非官方站点,我们收集于网络只为广大网民快速查询提供帮助。
如涉及内容、版权等问题,请在30日内联系,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!点此纠错或删除此信息